衣食住行篇: 那些年,我们穿的衣裳 我想我妈妈小时候家庭条件一定很好,在年代久远的相册里看到的她的小花棉袄一看就都是流行款,有条纹的,圆点点的,碎花的三四件儿。 (款式和上图差不多,不过没有这个这么鲜艳。) 当时可是逢年过节才给小孩子扯一件新衣服的,还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得有布票儿,或者捡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大人呢也好不到哪儿去,我姥爷的黑白照片儿里清一色的中山装,扣子扣得严严实实的,我姥姥有件缎子面儿的棉袄,大概是结婚的时候穿的吧?那个年代还不能随时自拍,大概到照相馆郑重其事地拍照,是穿得最漂亮的时候。 (年,两个孩子在大光明的留影) 我妈上学的60年代,那时候鹤岗还是挺闭塞的,外面大城市的流行还没那么快到这里,也是条件都不好,舍不得穿。小姑娘们大多数都梳着大辫子,比较朴素的衬衫和布裤子,比较肥大的西装式的外衣,或者黑、灰、蓝的普通样式的外衣,白色是比较时髦的颜色。 (60年代后期,两个年轻姑娘在公园游玩) 也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化妆品,能有块香皂洗脸就不错了,有条件的姑娘会去百货,拿瓶子打上一两二两的散装雪花膏。高跟鞋是比较早就有的,大概六几年吧,不过鹤岗很难见到,也属于比较昂贵的奢侈品了。到了七几年,才在爱美的姑娘们脚上渐渐可以见到了,七几年衣服料子的花样儿也多了。 (70年代的拉带布鞋、大辫子、短袖衫和手表) (年,外罩的衣服有了很多花样儿,浅颜色的布料越来越受欢迎) 当时还风靡过一阵子“假领子”,有木有发现上图的两个姑娘的领子一模一样?当时为了给不多的穿衣选择打造更多的变化,我们智慧的人民群众发明了这个。显得文艺范儿很多啊。 我妈曾得意的跟我提过,当大家开始穿西装时,她做了一身儿纯白色的西装上衣长裤,再打着一把大黑伞,那走在街上的效果不亚于明星走红毯了。不过可惜我姥姥管得严,就照了张相之后就没再让穿了,不管那个时候条件多么艰苦,人们的爱美之心总是压抑不住的,尤其是年轻人。 (三扣圆领纯色短袖上衣+高腰束腰艺术花卉电脑喷印大摆中裙+个性浅口平底凉鞋~怎么样,跟现在的爆款比起来也不逊色到哪里去啊!照片拍摄于年) 年,我妈上班了,那时期的青年人普遍早早就开始了工作,好像是18岁就分配,正式成为脱离了父母辈管束的成年人。而80年代生活越来越好,鹤岗也处于一个经济、文化、生产迅猛发展时期,于是年轻人在赶时髦的道路上撒了欢儿的跑。发型方面变化很是明显,剪短发的女孩很多,“山口百惠头”很流行,其他样式也渐渐出现,每个人都有不同选择,大辫子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衣裙的样式、花样也丰富多彩了。 (年,煤海公园——现在的儿童公园是姑娘们结伴出游的好去处) (年,男青年们说,煤海公园我们也爱去!这个包好潮!) 85年我一岁的时候,鹤岗的女性烫头的风潮正胜,一波一波的涌来,我妈也未能免俗,烫了个卷卷头,穿了一身儿蓝色带条纹儿的运动服抱着我,过一年我满地跑的时候她又穿起了旗袍。80年代,好像时尚加快了更迭的脚步,人们鼓着劲儿把以前没美过的时间补回来一样。 (年,一对夫妻在矿务局院内散步纳凉) (年,身穿风衣的年轻姑娘一脸意气风发) 随着我渐渐长大,我妈把精力转移了一部分来打扮我。感觉80后的妈妈们大部分都心灵手巧,裁剪衣服,打毛衣,“打哥本儿”还是“隔布儿”,是必备的技能。我妈柜子里到现在还有个包袱,里面藏着很多比我岁数都大的碎布头、毛线,都是备用料。 (80年代的很多小女孩都穿过母亲亲手编织的毛衣,后面这台古董眼熟吗?)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姥姥和我妈双双迷上了打毛衣,我姥姥打扮我,给我织了鲜黄、海蓝色菱子格的毛外套,森林小鹿图样的毛衣,红底儿配一圈圈绿色白色水滴的裙子,代表孔雀。针织帽子、手套啊,钩针钩的椅垫儿啊背心儿啊都是标配,让我在大部分还是穿棉袄的孩子中简直鹤立鸡群啊~我妈用当时流行的“海马毛”毛线织蝙蝠衫儿,配个牛仔裤很有现在的慵懒风,织毛裙子,钩外搭儿,钩出一个个儿的环儿套在一起,配绿色、草绿等颜色,类似于前几年的“森女范儿”。 (年,红白相间的毛衣展示了小女孩妈妈精湛的打毛衣技术,小虎队说,这时候我们很火~) 我上小学了,我妈蓄了长发,还是各种烫,换成浅藕荷色儿的“布拉吉”(连衣裙),束个宽边中间带“大钻”的腰带(应该是塑料的,那时候没有亚克力材质吧),脚踩一双拉带儿的坡跟儿凉鞋,头戴遮阳帽带我上青石山,冬天她和她的女同事们人手一件儿长长的呢子大衣,爆款,不过颜色还是清淡的多,格子的、黑白的、青色的,我妈那件是跑到当时新街基“万米楼”(就是现在的新世纪广场的世纪兴商场~麦德士那个楼吧)买的,红白格子的,红是砖头红,有点儿暗的。我呢,最希望的当然是买一件相当于当时小姑娘们的“晚礼服”标配的裙子。可惜因为学习表现不好,这个愿望直到快上初中了才实现。下图这个小姑娘就比我幸运多了。 (年,一名8岁医院院内留影,她挽起双手,努力使自己显得文静、端庄) 在我的记忆里90年以后吧,真正鲜艳的色彩,从我妈和她的女同事身上呼啦啦的蹦出来了,先是黄色,特别明艳的黄色,鹅黄、橘黄、鲜黄,的确良衬衫的花样儿也呼啦一下多了,花的、圆圈儿的、条纹的,还有类似于三维的立体图样儿的,可以用“很艺术”来形容这种花样儿。每个女性多多少少都有个几条颜色艳丽的大纱巾,搭配起来简直是不要太随意。那段时间我们经常能听到成年女性们扎堆热烈的讨论什么样式儿的衣裙,然后去什么什么裁缝那里能做出来,当有一个崭新设计或者想法成功在一个人身上复制出来了,一个单位的女性差不多就能捧红一个店或者一个卖布摊子,大家齐刷刷的一周之内纷纷效仿,并很是以此为乐,完全没有撞衫不撞衫的想法,最早创新引得大家效仿的那个也只有骄傲。但是我们呢,想想我的中学生涯,好像只有校服.....不说了,都是眼泪。 (年,某初中学生校服,有人知道是哪所学校的么?) 我上初中三年我妈又扯了几身旗袍,我妈对旗袍特别偏爱,做了个鲜亮鲜亮的绿色旗袍,跟孔雀那种绿色似的,特别显眼,还有一身深紫色的,绣的银线,最夸张的是一件儿绣凤凰的,没错儿,凤凰牡丹,银色底儿的,因为实在是有点太闪耀了还被单位领导谈过话。所以我现在看范爷穿龙袍啊啥的一点儿没觉着惊艳,我妈早都这么干了。 高中时候我已经比我妈高一块了,那时候老街基的鹤岗一百开业了,大受欢迎,还有新街基的东北亚,成品的女装已经渐渐有取代手工服装的趋势。不过不像现在,买衣服的价钱还是没有做衣服划算,我妈还是更有兴趣带着我上一百四楼选布料做衣服,做的大部分还是裙子,做过盘扣儿的“婉君衫”,摆很大的短“太阳裙”,连体的格子背带裙,各种大花的长裙,还有各种颜色的高领掐褶的缎子衬衫。 这些衣服用我现在的眼光看来还是挺好看,当时的时尚元素现在依旧流行。 (要不怎么说,时尚是个圈呢) 不过当时,美特斯邦威、佐丹奴啦这些品牌开始在鹤岗开了专卖店,学校里流行的是牛仔裤和T恤,即使穿裙子也是休闲风、棉质的比较受欢迎。所以那几年我穿的不太合群,导致人也不太合群,并且一直延续到上大学、上班,但是现在看来,还得赞叹我妈的长远眼光,现在的姑娘可谁都不喜欢和别人穿的一样,并且不管你穿什么风格,总有人会觉得是美的,甚至只要你自己觉得美就可以啦! 大学期间回家少,没太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看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