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社会科学战线》年第2期,《新华文摘》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多次出现与全国经济形势相背的经济衰退。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经济严重下滑,时称“东北现象”。21世纪初“入世”后,东北农业出现内销困难、出口受阻的“新东北现象”。年以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东北经济形势逆转,一度呈现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年一季度,东北三省出现“断崖式”萧条,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GDP增长率分居全国倒数第一、第五、第四位,与年同期7%左右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认为,东北经济困境在经济基础上源于“产业缺位”,在上层建筑方面是“体制固化”的束缚所致,“产业缺位”不仅直接造成东北经济的脆弱,而且也是“体制固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一、东北地区“产业缺位”的生成与演进 改革开放前中国产业体系与东北地区产业定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基本沿循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框架,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足以独立运转的产业体系。但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的技术封锁,中国产业体系技术相对落后。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形成的主要产业更是如此,除核能利用技术外都相对落后,特别是微电子类的电子产业技术更是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在这个产业体系内,由于自身具有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以及地理位置靠内等适应“冷战”需要的特殊区位优势,东北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布局了钢铁、煤炭、石油、木材等资源型产业以及机械制造、化工、汽车、纺织等制造业。从产业定位来看,东北地区的产业属于中国经济活动的基础部分,是提供技术、资源的生产资料生产的主要部门。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所有工业的基石,决定着工业技术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属于生活资料部门的,主要是汽车产业中的乘用车部分。而且,在全国一盘棋的计划经济时代,全国的产业共同构成一个大的产业体系,东北地区的上述产业在原料来源及供给方向上全部由国家调配,因此不存在区域内自然形成的上下游产业链。但在一般条件下,国家本着就近就便原则进行调配,使东北地区的煤炭、钢铁、机械制造业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产业关联,可以视为一种上下游链条关系。而在其他产业之间,通常不存在这种较为稳定的关联。 然而,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经济“腾飞”所依赖的是以产品数量取胜的优势,而不是占据高附加价值产业领域的产值优势。图1为—年东北地区主要工业产品数量在全国比重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东北地区在工业基础产品的生产量上占据了较高的优势,有些甚至是垄断性的。 图1—年东北地区主要工业产品数量在全国的比重 尽管产品生产优势明显,东北地区的总体产值却并未呈现与之相匹配的全国主导性地位,而是表现出工业产品数量占比远高于产值占比的特征。东北地区的产业定位,实质上是以整个产业体系的原材料初加工为主体的基础产品生产部门,其加工程度小,附加价值低,在以产值计算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并不占据优势。特别值得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活动北京哪个医院是白癜风医院
|